劳务派遣:“组织起来”就业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大量企业将保洁、物业,乃至管理、财会等辅助岗位委托给专业公司经营,专业公司通过派遣人员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这一方式的发展,不但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而且使大批劳务派遣组织(企业)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许多求职者通过加入劳务派遣组织(企业)实现了就业。 北京是我国最早实行劳务派遣的城市。1999年初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的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将下岗职工组织起来,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实现再就业。到1999年底,仅半年时间,本市就建立劳务派遣企业近百家。随着劳务派遣组织在本市迅速发展壮大,我市将劳务派遣纳入了职业介绍行政许可范围,实行了专项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劳务派遣企业规范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已发展劳务派遣企业681家,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余人。 央视:艰难中打造“瘦身”计划 2003年3月,中央电视台近万名职工依旧匆忙地上班、下班,而他们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一场平静中酝酿的编外人员人事改革即将来临。当时,中央电视台人事管理十分混乱的局面依然存在,在人事办公室的档案中除了2400名正式编制人员和广电部批准的600个聘用人员的档案内容比较准确详细之外,其余大部分员工的档案都很不完善。央视的一位人事干部戏称:中央电视台员工的数量,中央情报局来也不一定能查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期以来,央视人员的聘用都是通过部聘、组聘来进行,这些人员在央视大都属于临时人员,能干几个月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员在给央视带来巨大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令央视高层头疼的问题。其一就是“假记者”问题,一些通过部聘、组聘进来的临时人员,冒充央视记者,利用“话语权”的优势,进行欺诈活动,给央视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其二,央视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台是一个事业单位,其正式职工在参保时,依照事业单位参保标准管理,而数量庞大的临时员工的社会保险该如何上,高层内部分歧也较大;其三,如此不正规的用工方式,也带来了很多劳动关系纠纷。很多人往往在辛苦几个月后,领不到应得的工资报酬。随着这些矛盾的日益突出,促使央视高层下定决心进行人事“瘦身”制度改革。 面对如此庞大的机构,改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几年前央视人事办公室就成立了临时人员调查组,想对其下属各个部门的临时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可到了也没能摸清。2003年8月,作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下属的北京中视劳务派遣中心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挂牌。央视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对近万名由各类临时人员组成的“编外人员”进行管理。按照最初计划,北京中视劳务派遣中心有限公司成立后,央视的“编外”员工将分批与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工作岗位仍维持原来在央视的情况,员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也都由劳务派遣公司代发,而央视也将为每位托管在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付出每月100元管理费。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央视已有4500名左右的“编外”员工与北京中视劳务派遣中心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久悬未决的央视“编外”员工的人事管理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派遣员工:我们有了归属感 劳务派遣组织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用工方式,如何运作?员工们能接受并适应它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央视劳务咨询顾问、北京第一批开办劳务派遣企业资深经理人之一,曾参与央视人事改革策划的张弛先生。据介绍,该公司运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