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职员因为自己不属于正式编制而感到很不满。
其实无论是公司还是银行劳务派遣编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其实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如果工作做得好 积极 认真才能转入正式编制。看来劳务派遣并不是只有负面的影响
“现在银行很多招聘都是劳务派遣,有些研究生考进去也一样,现在想加入银行的正式编制是很困难的,做‘桂圆’(注:柜员)虽然无聊点累点,但是福利与其他行业比还算不错”,某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在《证券日报》记者佯装应聘进行暗访时表示。然而,曾在劳动监察部门工作过的资深律师告诉本报记者,“劳动者很难事先约定在什么样的工作绩效下可以转成银行的合同制员工,转编制与否完全要看银行的态度,劳动者并没有主动权”。
此外,相对于一些大银行招聘派遣制员工以降低员工成本,外资行更喜欢招募实习生,而村镇银行则相中了“卸任村官”。
劳务派遣喧宾夺主 转编制承诺兑现难
原本应为正式用工辅助手段的劳务派遣却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占据了银行招聘的主力位置。
在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官网,记者看到了一份招聘启事,其中招聘的岗位包括支行副行长、部门负责人、客户经理和柜员等,招聘公告还“十分动情”地表示,“诚挚欢迎有志之士与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
然而这一份描画中的美好未来对应聘者来说却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其与银行的“携手”很可能并没有劳动合同做保证。
记者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致电咨询,获悉该次招聘的人员几乎全部为劳务派遣形式。“我们本次招聘的所有人员都是采用劳务派遣形式,不过如果业绩考核好可以转成正式合同制员工”,某招聘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如果应聘柜员岗位如何界定“业绩考核好”时,该负责人承认“拉存款”是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还有“德、勤、力、技”等方面的考评,主要是考核工作责任心、业务能力、职业操守等方面。
但是一位曾在劳动监察部门工作过的资深律师告诉记者,“一旦劳务派遣员工和银行对转编制标准的理解产生分歧,招聘人员的口头承诺很难被采信为证据”。他进一步指出,银行一般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通常不会与劳务派遣员工签订三方协议,或者即使签订协议,也不会轻易约定如何“转正”。也就是说,劳动者很难事先约定在什么样的工作绩效下可以转成银行的合同制员工,转编制与否完全要看银行的态度,劳动者并没有主动权。
“现在银行很多招聘都是劳务派遣,有些研究生考进去也一样,现在想加入银行的正式编制是很困难的,做‘桂圆’虽然无聊点累点,但是福利不错”,某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在记者佯装应聘进行暗访时理直气壮地表示。
确实,劳务派遣已经成为如今很多银行招聘的“潜规则”,部分银行在招聘启事上并不提示该岗位是劳务派遣,等到劳动者参加了笔试和面试再轻描淡写地表示劳务派遣也可以转编制的。